
【齐聚大湾区,为十五运加油】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志愿精神闪耀赛场,十五运为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
央视新闻: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遍布粤港澳19个城市。预计内地赴港澳参会人数将超过6000人,港澳赴内地参会人数将超过3000人。大家在同一个赛场上竞争,通过游戏结识朋友,通过更密切的交流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 11月12日,全运会男子、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在珠海赛区举行。匡必兆和他的香港朋友特意从香港驱车来到珠海观看比赛。香港居民邝碧超:从香港经香港也只需很短的车程g-珠澳大桥。赛道沿线设有四个停车场,自驾出行十分方便。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匡必兆还用手机拍摄了横琴和澳门的城市轮廓。他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全国比赛,还可以将湾区景观尽收眼底。匡必昭创造的独特游戏观影体验让人赞不绝口。香港居民邝碧照:现场看比赛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海是蓝色的,天也是蓝色的。许多事件。我们打算过几天去深圳看loob的比赛。不少澳门本地居民组团前来观赏。澳门居民曾万文:我们经常走这条路。不仅有健身区和骑行区,还有专业的跑道。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也来这里休闲健身散步。梁海峰,广东珠海市人:Wh与港澳同胞一起玩乐,我感到心心相连。这种家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今年的篮球比赛在广东佛山顺德举行。 11月12日是淡季。趁着难得的休息时间,香港女篮的姑娘们前往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园”的清晖园和“千年花乡”陈村镇,品尝美食,领略独特文化。香港队成员张楚英:因为真的和香港很像,所以我来的时候,(大家都说)粤语,大家都有家的感觉。让队员们开心的不仅仅是风景和当地口音。谈及此次前往内地比赛的感受,队员们表示,三地举办比赛的赛制独特,交通硬件的升级缩短了比赛时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香港队成员张楚英:因为我们是三地举办活动,所以真的很特别,而且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因为交通变得方便了,因为这次我们使用了港珠澳大桥、无缝通关、深圳湾大桥。一切都能体现我们大湾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激活整个地区的活力。 【相约大湾区,加油十五运】志愿服务赛场内外大放异彩。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来自粤港澳三个赛区的近5万名志愿者投身赛事服务,挥洒热情和汗水,齐心协力参加全运会。他们的志愿精神在十五运会内外熠熠生辉。奔跑、擦拭、疏散,一系列动作都是通过瘦8秒。在本届全运会澳门赛区女排球场,每当地上有汗水滴落时,就会有志愿者快速擦干地板。 19岁的澳门男孩吴立恒是“快雨刷”之一。当他得知全运会排球比赛将在他家门口举行时,他立即报名了。在澳门赛区,像吴立恒这样的志愿者有3500人。第十五届全运会澳门赛区志愿者吴立恒:这次全运会让我们特别高兴。澳门是主办方之一。我们中的许多人报名成为志愿者。这样,我们感觉自己是湾区的一部分,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感就更大了。香港赛区共有16000名赛事志愿者,最年轻的16岁,最年长的85岁。卢海浩,65岁,退休警察。 2008年,他确保了蹄岗在北京奥林的位置图片游戏。等活动到了他家门口,他又忙起来了。他每天早上7点到达现场,每天至少行走2万步、15公里。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赛区志愿者卢海浩:我看到我们的运动员眼睛里有光,心里有火。希望这些全运会能够让中国香港与大湾区同频、与伟大祖国同步,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广东赛区,来自全省17个主办城市的3万名志愿者为赛事保驾护航。江门赛区,来自各院校的1734名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在本次全运会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海豚”,源自中华白海豚,是本次全运会吉祥物的原型。他们几乎都在检票口、赛场,默默贡献着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十五运会志愿者阿小宇:虽然我们的位置是一个很好的观赏点,但我们关注运动员出汗的位置、球落下的位置、裁判员的信号。每当我们看到年轻运动员每一分(拼搏)的体育精神,都是对我们努力的回报。 【大湾区汇聚助力十五运】体育经济拉动潜在消费。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盛会,更是激发地区体育潜在消费的强大引擎,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第十五届全运会深圳赛区正处于旺季,同期举办的2025深圳三角梅赏花周也正迎来客流高峰。深圳莲花山公园320间九重葛的种类遍布20万平方米的绚丽花海。体育与花卉景观元素巧妙融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在观赛的同时,沉浸在深圳“生态+体育”的双重美景中。摄影爱好者张先生:三角梅是深圳的市花,色彩鲜艳,色彩斑斓。就像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朋友,来到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共同创造奇迹。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群众体育热情不断高涨。深圳室内智能网球场已成为不少市民每周必打卡的地方。深圳市民梁女士:我一般下班后都会来这里锻炼身体,因为整天坐在办公室晒太阳,会很累,还会腰酸背痛。快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吧。像梁女士一样,一个人可以锻炼身体通过智能网球发球机打球,已经成为白领下班后缓解压力的新方式。智能网球发球机不仅可以实现发球、变角度、随机发球等基本功能,还融入动作捕捉技术,采集触摸数据并进行后台检查。一方面,人们对体育的热情不断升温,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顶级赛事的技术助力产业升级。双力叠加正在驱动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体育器材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行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以上,十年增长34%。广东省主席程东来中国体育设施行业协会:从产品本身的质量、服务商本身的能力,或者技术本身来说,应该说我们中国的体育企业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应该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