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堂歌声丨每一个展品都见证了大学生锲而不舍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05 11:3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走进高等院校,探寻根植于校园的精神地标。从西南联大的教育之火,到拉贝纪念馆的人文光辉,再到重庆大学的坚守,历史在这里沉积,精神在这里延续,激励着当代青年抓住时代火炬,谱写新一代的奋斗篇章。 在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站在展柜前,聆听战争年代的学习故事。杨振宁在铁皮教室和防空警报声中,静静地讲述着杨振宁继续学习的那些年的论文手稿。这所成立仅八年的大学学校培养了八位“两弹一星”英雄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在这里,每件展品都是战争年代的见证。三角校徽融合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青田师志印章,刻在闻一多坚强的性格上。纸面上,那句“千年耻辱终将化为雪”,至今仍激荡着人们的心。 云南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郭一冲:前辈们仍然行走在战火之中,报效祖国,在困难的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书时不要忘记读书救国,读书时不要忘记读书救国。”当国家处于安全边缘时,联合国师生也加入了队伍或奔赴前线,或献身学术、科学报国。如今,云南师范大学在西南联大旧址所在地,成立了西南联大大学论坛,创建了西南联大爱国精神学生宣传团,建设了西南联大博物馆、校史馆等主题校园文化景观,推出了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喜剧《追寻》等,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汲取努力的力量。与进展——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祖武:西南联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聚集了一大批大师和人才。这取决于精神爱国、科学、民主、自强的民族气节。让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坚定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跨国之爱:拉贝纪念馆的和平使命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份特殊的名单——32页写满了602名难民的指纹,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这里是拉比先生的故居。1937年南京沦陷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国际安全区”,收容了20万多名中国难民。 拉贝先生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并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纪念馆陈列着300多幅重要照片tos等50余条史料,清晰再现跨国爱情史。 截至目前,纪念馆已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次,留言超过30万字。历史的回响超越国界,和平的使命传递给年轻一代。今年夏天,南京大学“拉贝日记·平安城市”团队赴德国汉堡、丹麦哥本哈根,利用AI图像修复、3D打印等技术,让拉贝在国际舞台上重获新生。 重庆大学是精神地标 见证报国坚韧 重庆大学校园内,一座布满弹痕的“石屋”——工程学院大楼静静矗立。抗战时期,曾多次遭受轰炸,至今仍屹立不倒。 1940年5月29日的爆炸中,大楼的一角被炸毁,墙上嵌有三枚不明原因的炮弹。老师和学生们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探寻,而是坚持在废墟中布置教室,让科学之光不被轰炸所熄灭。 不远处,林间山坡上,火热的黄色七七抗战大礼堂也见证了战争记忆。 1937年底,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用重庆大学的土地修建了纪念七七事件的礼堂,很快演变成一场文化战争,郭沫若在此教学,徐悲鸿展示敦煌临摹画,周恩来发表演讲激励青年。 知识之火在战争期间蔓延到山城。重庆大学工学院大楼和7月7日抗战礼堂分别承载着“科学报国”和“人文觉醒”的使命。 如今,Q7抗战礼堂已经装修完毕,红膜铺满定期放映和举办文化表演,宣扬高原文化;工程学院大楼仍用作教学场所。交大学子利用废墟中的垃圾立碑,寓意“勿忘国耻”。 这些精神地标承载着先辈们在战争年代坚定的信念,也传承着不断进取的红色力量。 (央视记者 李菁菁 陈红艳 张爽 江苏频道)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