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武通讯员常梦星实习生邱汉金“有人说我做的产品和我‘吃CP’——我叫鲁伟,我做的产品叫励展。很多客户因为励展认识了鲁伟,很多人因为鲁伟而与励展产生了联系。” 11月11日,来汉参加第四届湖北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的退伍军人卢伟告诉记者,觉得很搞笑。在陆伟看来,他镇上的芦苇,都是宝物,市场价值完全不满足。鲁伟和他的小女儿在芦苇丛中。 “芦笋可以吃,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做凉茶,芦根可以加工成面条,春天卖芦笋,夏天卖芦叶,秋天卖芦花,冬天卖根根。产值将达到1亿元。”卢伟满怀热情地说。1988年,卢伟出生于荆州石首吊关镇伯牙口村。家乡广阔的芦鼓是他儿时的天堂,竹林里美味的竹芦是他记忆中最美味的味道。 2006年,18岁的鲁伟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旅。在五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不仅磨炼了坚强的意志,还荣获三等功,并在杭州某国有企业担任中层干部9年,获得优秀军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2020年7月,卢伟在回乡创业政策号召下毅然辞职回到石首老家,决心带领村民一起,把价值被低估的小芦苇变成“大”产业。卢伟,采访者提供。 2023年,卢伟创立湖北新旺科技有限公司,探索产业化芦笋的化路径。 2024年,他创办湖北博雅印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立“泰禾园”、“博雅印象”两个品牌,打造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芦苇全产业链。公司在湖南石首、东升镇、团州建立了5万公顷芦苇基地,建设标准化工厂和智能冷库,并与科技专员工作站合作,生产鲜芦笋、风味豆腐、特色面条等系列产品。芦笋产业成立之初,面临三大问题:每年采摘时间只有15天,人工采收效果不佳,传统采摘影响品质。面对这些困难,鲁伟与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拱机构开发“种苗培育-智能采收-加工保鲜”技术组合。收割时,他从履带式收割机换成轮胎式收割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生态;在加工过程中,他改变了低温锁鲜技术,将保质期从3天延长到30天。目前,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起草地方标准2项。在荆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卢伟还建成了湖北省首个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盘活了8家合作社和企业。卢伟(右二)。 “以前种地一年能挣3000多元,现在半个月摘芦苇、笋只能挣5000多元。” 60多岁的芦苇农王阿姨笑容满面。至此,鲁伟的“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已实现800多名魏农陷入僵局,202年,公司产值达到28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6个省份和部队。今年公司预计产量300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 “这个数字只是我们的保守估计。芦苇既有药用资源,又有食品资源,就像‘软黄金’,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全产业链深加工的启动,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大。产值1亿不是梦。”陆伟大声说道。